○ 他要照顾孩子、老人、邻居,却从未因此而影响过一节课
○ 他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方案,点燃一个又一个希望
○ 他重言传更重身教,把尊老爱幼、关爱
杨兆法:用双脚踏平通往未来的路
日照日报记者 刘江雪
心里想着学生,不让一个学生掉队,他的家成了学生的“第二校园”;
心里想着别人,身体不便、经济紧张的他把时间、金钱和爱心分给每个需要的人;
心里想着学校,他身患严重的外伤性关节炎,却三十多年如一日,坚持第一个到校,迎接第一个学生的到来。
杨兆法的路,是他自己用汗水、艰辛和毅力硬走出来的,而他却用这条路,送走了20多届毕业班、1000多名优秀学生走向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。
这一天,他早上6点钟出门,把不足10岁的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,并留下了3元钱的方便面。
8月9日,正值暑假期间,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,还处在相对清闲的时期。而对于杨兆法而言,早上6点钟起床已经很奢侈了。
他匆匆赶到离家不远的父母家里,开始为母亲做饭。去年,年逾90岁的老父亲瘫痪在床,母亲在揪心的难过与着急中,也病倒了,两位老人完全失去自理能力。兄弟姐妹离得远顾不上,住得最近的杨兆法主动承担起了日常照顾的重担。
从那以后,杨兆法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换尿布擦粪便,翻身捶背,然后做饭,喂父亲吃饭,之后再把父母弄脏的衣服洗干净,最后再做饭和八九岁的孩子吃。直到父亲去世,天天如此。
热气氤氲蒸腾,杨兆法脸上渗出汗珠,他手里一边忙活,一边叮嘱老人:“天气热,我把门半开着,水和饭就放在床头上,得多吃点青菜,有啥要洗的晚上我来洗。”说着,他将一天的饭菜放在母亲床头,并用纱网罩了起来。“这两天天热,饭稍微凉点也没事,不然,中午就得回来热饭。”杨兆法一边解释,一边急着赶往下一站——— 今天有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课程。
直到下午3点钟,刚刚吃过午饭的杨兆法才坐下来,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。在他缓慢而平淡的讲述中,30多年,11000多个日日夜夜,静静铺展开来。
当记者提出要去他教书的学校——莒县浮来山镇邢官庄小学去看看时,杨兆法很高兴:“这个暑假,俺学校可大变样,镇里给我们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,有电视、投影,等会你走了,俺还得跟几个老师研究研究咋用!”有人提醒他,你家孩子今天放哪了。他腼腆地笑笑:“锁在家里,俺给留了三块钱的方便面。”记者问,不到十岁的孩子,自己在家能行吗?他说,没事,早就习惯了。
下午5点,记者离开的时候,杨兆法仍然忙碌在学校里。
这一季,他送给他毕业班的60名学生每人一个软皮本,扉页上一笔一画写下了深深祝福,他对孩子们说,不管有什么困难,都可以来找杨老师
2013年的夏天,杨兆法又送走了一个毕业班。全班60名学生,交出了毕业考试全镇第三名的优异答卷。
这是杨兆法在他们五年级时才中途接手的班级,那时,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基础较差,有的甚至背不熟乘法口诀。
“老杨啊,你是老教师了,想想办法,加把劲。”学校领导语重心长。“杨老师,你可得好好管管,俺孩子就靠你了。”学生家长拉着他的手不放,像是握住了最后的希望。
看了看成绩单,看了看台下一双双或羞怯或漠然的眼睛,被称作“五年级专业户”的杨兆法默默握紧了拳头。
当天放学后,他不顾自己病情加重的右腿,开始了漫漫家访路。前后村庄、四邻八舍,路并不远,可对走个七步八步就得停下来歇歇的杨兆法来说,家访不仅是良心活,更是体力活。
靠着一股子韧劲,杨兆法利用中午、晚上的时间走遍了全班60个孩子的家,谁是勤奋但基础差的,谁是贪玩不爱学的,谁是父母溺爱的,谁是爸妈都不在家孩子交给老人的……杨兆法的记录本上记满了家访得来的信息,也记满了他为孩子“量身定做”的学习方案。
孩子年幼,但也会被感动。看到杨老师一瘸一拐地来到家里,又一丝不苟地分析记录,他的学生小彩霞心里被一种情绪涨得很满很满,极少受到关注的她看看自己从未及格过的成绩单,怯怯地问老师:“俺还能学好吗?”杨兆法擦擦额上的汗珠,斩钉截铁:“能!只要你想学,就没有学不好!”
那天起,杨兆法的空余时间全都交给了这些孩子。由于腿脚不便,每个周末,他家就成了学生们的临时课堂。爱玩的,他看着学;基础差的,他手把手教;学习方法不对的,他一点点纠正……午休没了,周末没了,节假日没了,向来体弱的杨兆法又黑了、又瘦了,右腿也肿胀得厉害,这一切换来的,是60名学生成绩的直线上升。
有人说,神了。杨兆法说,只是对了路子。
毕业那天,一屋子学生团团围着杨兆法,谁都不肯离去。杨兆法抱过自己的包,掏出一摞软皮本,像往常发作业簿一样一个个发到学生手里。软皮本很普通,可翻开它的时候,孩子们的眼睛亮了,扉页上,有熟悉的笔迹:“你很懂事,要打开心扉,继续努力,将来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!”“你很聪明,要更加勤奋,将来学以致用!”孩子们沉默了,掉泪了。杨兆法却拍拍他们的肩膀:“有什么困难,随时可以来找老师!”
这一年,他拖着剧痛未愈的双腿,再一次踏上了心爱的讲台,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承诺:我舍不得这些孩子,只要我还行,就要教下去
1991年对于杨兆法来说,既是沉痛的一年,又是重生的一年。
1991年秋,小儿麻痹症专家去莒县巡诊,这对于两岁便患上小儿麻痹症的杨兆法来说,是一个福音。经过诊断,专家告诉他,通过手术,可以矫正他双腿之间3厘米的差距,达到正常行走的效果。
不幸的是,手术失败,本来伸屈自如的右腿变得僵直了,走起路来膝关节钻心地疼,每走十步八步就得停下来歇一歇,最终落下了外伤性关节炎。
杨兆法躺在床上,沉默而安静。父母心疼地说:“家有半碗粮,不当孩子王,算了,别受这个罪了。”
手术后一个月,在众人惊疑、同情、担忧和赞叹的目光里,杨兆法重新站在了三尺讲台上。多年后,在他的讲述里,他将这一天看做一次重生。他说,我已经失去了很多正常人能有的机会,比如健步如飞,比如跑步跳远,但我不能因此而失去教书育人的机会,相反,我更加珍惜这个讲台,更加珍惜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刻。
在那时,在杨兆法的右腿骨里,尚有一块钢板。
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不足一里,每个清晨,村里人都能看到,一个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拄着双拐,背着干粮,三步一歇两步一停地往学校走着。他习惯早上7点以前到校,擦擦桌子,扫扫地,准备好等学生来。不管下雨、下雪、刮风还是农忙,只要是上课期间,他从未间断。
学生们到校后,面对干净的教室和一脸汗珠的老师,再顽皮的孩子也没了嬉戏的心情,而是走到课桌前,翻开书本,开始学习。那一年,他所教授的毕业班以升学考试全镇第一的好成绩全部升入初中就读,轰动了全镇。
对于学生们而言,他们的杨老师既懂得言传,更擅长身教。孩子们看到,杨老师刚刚做完手术不久,就赶到贫困生贾晓华家里家访,看到她深秋还穿着没有鞋带的凉鞋,他把身上仅有的十块钱留了下来;孩子们看到,杨老师几年如一照顾邻居孤寡老人杨清洁,利用放学时间给他买米买饭做家务,和他拉家常;孩子们看到,杨老师为意外遭遇车祸、双腿粉碎性骨折的邻居王青军拿出家中积蓄一万多元,并积极奔走筹集治疗费用……
孩子们看得到,也看得懂。于是,杨兆法班上的卫生区,比其他班打扫得都早、都干净,杨兆法班上的学生,比其他班更守纪律、更好管教;杨兆法班上的光荣册,比其他班更厚、换得更勤。孩子们说,只有努力,才对得起杨老师。
这一年,杨兆法的重生,托起了更多孩子的冉冉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