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 他,从教34年,担任班主任30年,班级内没有一个学困生因学习成绩差而辍学;
○ 他,批阅每个学生的每一份作业,每天用光一支圆珠笔芯;
○ 他,形象生动的探究式教学,带领学生们走进有趣的物理世界。
高曰荣:陪伴,是最好的教育
日照日报记者 曲亚平
两张微机桌,两把椅子,近百平方米的房间。
在五莲一中,这是高曰荣跟学校争取的“特殊待遇”。通常这里只有他一个人。因曾是杂物间,冬天没有暖气,又在北边,冬天更是阴冷刺骨。
但是,房间的对门是他带的高二五班。
高曰荣说,当班主任最怕不了解学生。在这里,他离学生更近,能更敏感地察觉学生的课堂情绪。
从凌晨5点多至晚上10点多学生晚休,他时常与学生们拉拉呱,或者默默从窗口关注着他们。
高曰荣把这种无声的呵护、关怀称之为陪伴。他说,陪伴是最好的教育。
他不让一个学生落下
“两个周内,如果表现好了,我会给你安排个好同桌。”
听到老师的话,男孩子很兴奋,“那可不可以我自己挑?”
“那也得我同意”,高曰荣故作严肃。男孩子调皮地伸了伸舌头。
这一天,高曰荣给这个总爱说话、捣蛋影响别人的学生单独安排了一张课桌,放在整个教室的最前面。
高曰荣新接的高一班总共60个学生,这个男孩子成绩垫底。“不能安排到最后面,容易让他感觉自己被忽视;给他定个短期目标,他更容易实现。”高曰荣解释。
两个周后。男孩子如愿以偿地跟自己喜欢的同学同桌。
几个月后,男孩子找到高曰荣,“老师,我要是一直很努力,能不能以后就别给我换同桌了?”
一年后,男孩子的成绩上升到班级40名以内。
“老师,我觉得我比初中好多了。”男孩子变得积极向上,变得自信。
每个班都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,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。而每一个学生都是家长的希望。不让一个学生落下。对学困生,高曰荣不抛弃、不放弃,耐心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。
“结对”帮扶,是高曰荣班级里特有的一种方式。结对,不仅仅是优秀学生跟学困生结合,更多的是“互补型”结对。
既要找到“性格相合,课程互补,又都能乐于助人”的对子,又要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及时调整,高曰荣背后倾注了大量心血,“一般情况下,一个班有20对左右能够成功”。
十五六岁,正是这些高中孩子们“犯倔”的年纪。有时候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,其实,他们都怕被忽略。高曰荣深深地理解着他们。
每次批改作业,他把学生的错题都誊出来,或在班上或个别找学生讲一下。其实,有些题目不讲学生也明白,他这样做只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“老师看了我的作业,老师很重视我”。
其他班级的自习课都是静悄悄的,高曰荣班级的自习课经常“有点乱”。他允许学生在自习课上互相讨论。他说,学生问老师问题可能会有压力感,特别是学习差一点的。大家自由讨论,效果更好。
在他的努力下,许多学生补缺了课程“短腿”,许多学困生成为优秀生。在他担任班主任的30年里,没有一个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辍学。
他带给学生的不仅是高分
高曰荣的物理课全校有名:高分特别多。
今年全市物理统考他教的两个高二班过90分的学生70多个。而全年级12个班过90分的学生总共不到160个。
清华大学核动力专业,北京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,中国航空航天大学动力学专业……名牌大学不乏他的学生。
然而,他带给学生的不仅是高分。“他的课堂气氛很活跃”,老师们说。“高老师上课很好玩”,学生们评价。
“其实,我就是引导学生多做实验,多动手。”高曰荣说。
高中阶段物理课必须要做的实验有十几个,而高曰荣带领学生做的却有二十多个。
每次一听到上实验室,学生们都乐得蹦跳。从这里,高曰荣看出了学生们对动手的热情,对探究的热情。但实验室的仪器是有限的。
高曰荣引导学生将“实验”带回家,让学生体验、发问、探究。
在讲到液体表面降力这一课时,他在课堂上做了个演示,将缝衣针成功地放在了水面上。学生们觉得不可思议。这堂课,高曰荣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就是回家试一下,结合书本想想是怎么回事。
第二节的课堂气氛很热烈,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。
对一些因缺乏仪器,实在不能动手的实验,高曰荣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感觉更形象生动。
高曰荣说,知识在哪都能学,他更想让学生掌握的是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。这将让他们受益终生。
高曰荣教给学生的还有他的敬业、他的负责。
2009年,距离高考不足3个月。
高三一个班的物理成绩很不理想。学校安排高曰荣临时接受这个班的课程。那时,他带了高一3个班。
临危受命。高曰荣首先在这个班做了个问卷调查:学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希望老师怎么做?
有个学生的回答,他至今难忘:我们对你的期待就像美国人民对奥巴马的期待一样。
现在听起来有点好笑,但当时的他的确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有天晚上最后一节课是定时练习课。下课已经9点50分了。课代表给他送去了学生们的练习册。一份可批也可不批的作业,他用了3个多小时阅完并统计了错题。
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高曰荣讲评完。全体学生起立,热烈地鼓掌。
他至今记得那情景。
他对学生负责,学生从他的态度、他的认真中学会了尊重。
他以伙伴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孩子
在高曰荣的班级,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他的陪伴。
每天傍晚,学生们吃饭的时间。高曰荣都待在班级里,与带饭在教室吃的学生、与从食堂早回的学生拉呱聊天,直至学生晚课开始,他才回家。
不是以道德、学术的制高点对学生指手画脚,高曰荣的陪伴是俯下身子,以伙伴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孩子。
多年来,他一直坚持每天早、午、晚三时段跟班。上课时的走廊里,课间休息或就餐时的教室里,经常会有他的身影。
一次中午用餐时间,他发现一名女生趴在教室没去吃饭,问了一下,女生什么也没说。下午,他注意到这名女生还是趴在桌子上不听课。
高曰荣再次找她谈心,女孩子才跟他说了父母闹离婚的真相。高曰荣私底下约了这个学生的父母到学校,装作什么也不知道,让他们从教室窗口看看孩子的状态,并且告诉他们,孩子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。
两个周后,高曰荣发现女孩子情绪已经稳定,开始积极学习了。
学生们的许多人生困惑,他就是这样悄悄地解决的。
在高曰荣所教的学生中,有不少是留守学生或单亲学生。对这些学生,除了关心他们,他更多的是做他们父母的工作。
班里的一个男生,父母都在青岛打工,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住。虽然这个孩子很懂事,考试也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,高曰荣还是从他的一举一动中发现了孩子心底的渴望。
高曰荣经常给他的父亲打电话,动员他们多回来几趟陪陪孩子,甚至规定,只要是学期家长会,不能缺席。
从几个月一次,到两个月一次,再到一个月一次,甚至一两周就回来一次。高曰荣从孩子的脸上,明显地察觉到了他的开心。
后来,在外面碰到这名男生的时候,高曰荣总是习惯性地问一句,“你爸爸妈妈回来过吗?”然后,看到的便是他的笑容。
采访的时候,碰到学校开车的一名师傅。他说,高老师就是个“孩子王”。
高曰荣真的是像伙伴一样走进了学生们的心灵。